闫维新(右一)正和研究生一起在实验室调试外骨骼机器人。
进病房做试验少不了医护人员的帮忙。
测试用的工程机,看上去就像是一个个零件的组合。
现场连接电路。
带着“瓶瓶罐罐”进病房试验。
这套外骨骼机器人是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
不小心摔坏的零部件,闫维新自己修。
修好啦,工科博士脸上露出灿烂微笑。
在病房里安装设备。
给病人戴上手腕康复机器人。
闫维新是研究机器人的博士生导师,但他的“机器人”有点特别,严格来说,是帮助脑卒中病人术后康复的机械骨骼和关节。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显示,全球每6个人就有1人会在一生中罹患脑卒中,很多人经过治疗后,将进入漫长的术后康复阶段。我国目前的术后康复训练器械功能单一,以固定式为主,无法建立训练参数和康复指标的对应关系。针对这一问题,闫维新正与医院神经内科合作,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开展上肢、下肢、手指手腕康复动作的工程化设计与实现方法研究。
在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试验室里见到闫维新的时候,他正和研究生鼓捣第二天进病房试验用的外骨骼机器人:“这玩意外国人卖给我们要40多万呢,我这个已经进入临床试验,就差开模具了,弄出来便宜不止一半,消费者得益,厂家也能赚到钱”,说这话的时候,都快“奔四”的闫维新脸上露出孩子气的笑。
闫维新2005年考取suncitygroup太阳新城官网机器人研究所机械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现在已经是博士生导师。
“当前脑卒中患者术后康复,基本上是一对一的人工服务,耗时耗力,患者也不方便。我就想,能不能用外骨骼机器人替代人工完成这个工作”,闫维新告诉记者。目前,下肢、手指手腕康复机器人已经在医院进行功能验证,具有很大的产业化发展前景。
闫维新是国内培养的工学博士,他经常自谦为“土博士”,但“土博士”的抱负可一点也不小。“这东西目前还只是用3D打印出来零件,处在临床调试阶段。等我开了模具生产产品,患者直接租一台回家,在家里就能做康复训练了”。
再看见闫博士,是第二天上午,他带着研究生从闵行的实验室赶到宝山的第九人民医院北院,进病房里测试外骨骼机器人。找护士协调、与患者家属沟通、指挥组装机器人设备……忙前忙后,一不小心,一个零件摔在地上,断了。
闫维新丝毫不乱,掏出胶水和扎带自己维修,粗大的手指竟然十分灵巧,不一会儿,故障排除,试验继续进行。“工科男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啥都能整!”。
来源:《解放日报》 2017.10.15 第08版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