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9年上海“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以下简称“超博”计划)拟资助人选名单公布,我院共11人获选。本批次共资助博士后371人,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共有98人(含医学院)获选。
获资助人员名单如下:
学科 |
姓名 |
联系导师 |
机械工程 |
潮群 |
刘成良 |
陈苏琳 |
沈彬、吴慧英 |
|
李汶柏(博新) |
张文明 |
|
覃程锦 |
刘成良 |
|
周凯 |
华宏星、刘应征 |
|
邹江 |
谷国迎、朱向阳 |
|
动力工程及 工程热物理 |
何卓遥 |
吕兴才、赵长颖 |
李春煜 |
吴静怡 |
|
于亮 |
吕兴才 |
|
朱炫灿(博新) |
王如竹 |
|
核科学与技术 |
许巍 |
刘晓晶、章俊良 |
博士后简介:
潮群
潮群主要从事液压元件设计与故障诊断的研究,先后参加了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在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Tribology International及Measurement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7篇,其中2篇论文入选 ESI高被引论文,1篇获“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2013-2018年高被引论文奖”。博士在读期间被评为校争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对象,荣获国家奖学金、校三好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等资助。
陈苏琳
陈苏琳主要从事切削刀具表面涂层技术的研究,在CVD金刚石涂层、石墨烯涂层等新型碳基涂层制备方法、摩擦学性能与机理研究以及高性能涂层切削刀具的制备与应用等方面持续开展研究工作。发表SCI论文1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Diamond and Relat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授权1项)。曾获“第十三届切削与先进制造技术会议”与“2016年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研究生在读期间2次获国家奖学金;获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二等资助。
李汶柏
李汶柏主要从事智能柔性驱动器及软体机器人的力学设计理论与实验研究,先后参与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航天基础预研等科研项目。在Soft Robotics, IEEE/ASME Trans. Mechatronics, Smart Mater. Struct.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7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项(授权7项)。博士期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第三届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覃程锦
覃程锦主要从事机器人制孔颤振机理与控制、矩形盾构拼装机器人智能化研究。目前在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Precision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等期刊上发表和录用SCI论文20篇,其中第一及通讯作者12篇;申请并公开发明专利12项,其中7项已获得授权。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受邀在第一届北航宁波梅山国际青年学者学术论坛上作报告,获“Best Presentation Award”奖;担任Nonlinear Dynamics、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等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
周凯
周凯主要从事极端环境下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系统动力学理论、动强度评价与控制技术的研究。近三年来,他在J SOUND VIB、INT J MECH SCI、COMPOS STRUCT、APPL ACOUST等期刊上发表SCI/EI期刊论文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7篇、EI论文3篇。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国家973计划、装备预研共用技术等科研项目。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第17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2019年全国力学博士生论坛优秀报告奖、第13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等荣誉。
邹江
邹江主要从事介电弹性体驱动的软体机器人设计、建模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最小能量结构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的粘弹性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设计了首款最小能量结构介电弹性体驱动软体爬壁机器人,实现了多种材料表面的快速爬壁运动;提出了介电弹性体驱动器非对称率相关粘弹性迟滞非线性的建模与补偿方法,首次实现了在较宽频率范围内的高精度跟踪控制。相关研究成果在机器人领域权威期刊Science Robotics、IEEE T-RO、IEEE T-MECH等发表SCI论文9篇,其中第一作者身份6篇,并在机器人领域权威会议ICRA和IROS上发表EI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曾获校三好学生、校SMC高田一等奖学金、校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等荣誉。
何卓遥
何卓遥主要从事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的研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针对点燃式天然气发动机压缩比受限、经济性能和排放性能差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缸内热化学重整模式的高压缩比方案,给出了基于燃料、点火正时等多控制因素优化策略,并最终提出了天然气发动机稀薄燃烧/当量燃烧耦合缸内热化学重整模式的高效低排技术路线。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等项目的研究,在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Fuel等期刊上发表SCI/EI论文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SCI收录论文5篇,申请发明专利若干,并获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李春煜
李春煜主要从事基于生物质气化的冷热电联供系统方面的研究。先后参与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NRF)CREATE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中-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曾作为访问学生赴泰国清迈大学开展交流合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Energy、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篇,并4次在国际会议上做报告。进站以来,除延续上述方向的研究外,还参与了航天技改项目等横向课题,为建立大空间内的高低温试验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撑。
于亮
于亮主要从事内燃机燃烧新技术和燃烧反应动力学研究,参与了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他系统地研究了实际燃料与多种替代燃料的自着火特性,其中多数为国际首次,为先进内燃机燃烧模式下的燃烧控制提供了理论支撑。已在能源和燃烧领域的知名期刊上发表20余篇SCI/EI论文(7篇为第一作者,1篇为共同通讯作者),其中10余篇论文发表于Combust. Flame和Proc. Combust. Inst.。曾获2018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9年吴仲华优秀研究生奖、2019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三好学生等荣誉,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等资助。
朱炫灿
朱炫灿从事新型吸附剂合成、二氧化碳捕集与转化、气体净化分离技术理论及应用研究工作,研究兴趣涉及吸附模型开发和机理分析、反应器和过程设计、系统工艺优化和能耗分析等不同尺度。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Applied Ener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1篇,国内外会议论文4篇,撰写英文专著章节1章,曾获2019年度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许巍
许巍主要研究方向为反应堆热工水力,在导师带领下围绕矩形窄缝通道底部再淹没流动传热特性开展了机理实验研究,开发了骤冷速度模型及瞬态计算程序,为先进核能系统分析程序提供了研究基础。参与重点实验室基金及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预研等科研项目,发表SCI/EI期刊论文7篇,申请国防专利等6项,获“中国核动力”奖学金,第九届中韩热工水力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2019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二等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