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公布,我院3篇论文被评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论文获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本次全校共有15篇优博论文和22篇优博提名论文。
校优博论文的评选,旨在营造崇尚学术、勇于创新的氛围和导向,激励博士生潜心从事原创性的科学研究,鼓励导师对博士生的悉心指导和精心培育,进一步提高我校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增强我校博士毕业生的国际竞争力。
附: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简介
论文题目: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的粘弹性非线性建模补偿与软体爬壁机器人设计研究
作者:邹江 指导教师:谷国迎
论文介绍:
论文选题来源于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论文紧跟软体机器人技术国际前沿,围绕“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的粘弹性非线性建模与补偿”和“介电弹性体驱动软体爬壁机器人设计”两个关键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基于相对蠕变的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粘弹性蠕变非线性建模和前馈补偿方法,实现了静态轨迹的跟踪控制;提出了基于Prandtl-Ishlinskii唯象模型的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粘弹性迟滞非线性建模与直接逆迟滞补偿方法,消除了非对称率相关的粘弹性迟滞非线性,实现了宽频驱动与高精度跟踪控制;综合考虑了几何非线性和粘弹性非线性,建立了最小能量结构介电弹性体驱动器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基于最小能量结构介电弹性体驱动器和静电吸附原理,设计了首款软体爬壁机器人,实现了多种材料表面的快速爬壁运动。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Science Robotics、IEEE-TRO、IEEE-TMECH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7篇(一作论文5篇),发表国际会议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获SMC高田一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校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等荣誉,入选2019年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
论文题目:自冲摩擦铆焊机械-固相复合连接机理及应用研究
作者:马运五 指导教师:林忠钦
论文介绍:
论文选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论文针对航天、汽车等载运工具轻合金薄壁结构连接的技术难题,发明了无预制孔自冲摩擦铆焊技术,通过摩擦生热解决了机械连接中大变形导致的低延展性材料开裂难题,通过热、力的分段协调控制攻克了固相连接中搅拌摩擦导致的铆钉/板材界面间隙缺陷和材料过度软化难题,揭示了铆钉搅拌摩擦对周围材料动态再结晶的控制机理,形成了机械-固相复合连接新原理,突破了传统单一模式连接工艺的性能瓶颈。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ASME JMSE、IIW 会刊Welding in the World、SME 会刊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等发表 SCI 论文 9 篇(一作论文7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获得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制造科学与工程会议(ASME MSEC)最佳论文奖、国家奖学金、留学基金委国家公派研究生奖学金、SMC奖学金、学院首届“学术之星”等荣誉。
论文题目:Investigation on C1-C2 reaction mechanism in combustion with insight into key radical chemistry
作者:张晓愿 指导教师:李玉阳
论文介绍:
论文选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论文利用多种先进的燃烧诊断方法(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色质联用等)和理论计算方法(量子化学势能面和过渡态理论等),建立了一个适用于发动机宽广工况范围的核心燃烧反应机理。提出了利用含氧燃料(如醇、醛酮)产生关键碳氢自由基(甲基、乙基等)的创新研究思路,从而实现了在中低温区条件下C0-C2核心机理的发展与验证。该机理在低温氧化特性、高压火焰传播和芳烃污染物生成的预测上具有优于国际经典机理的表现。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Combustion and Flame和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上发表一作论文6篇,共同一作论文1篇。获2018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2017年国家基金委“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奖学金”、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担任Combus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期刊审稿人。
附: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简介
论文题目:玻璃态聚合物的大变形本构建模与压印成形实验研究
作者:王晋 指导教师:倪军
论文介绍:
论文选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论文围绕聚合物表面微细结构的高效率和高精度加工要求,针对玻璃态聚合物大变形下的粘弹性变形易导致成形回弹且难以控制的难题,结合力学实验研究和本构建模理论研究,深入揭示了玻璃态聚合物大变形下的粘弹-粘塑变形机制,提出了有效减小成形回弹的新方法,为玻璃态聚合物表面微细结构压印成形的回弹控制和工艺改进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等国际期刊上发表 SCI 论文 4 篇(一作论文3篇),其中JCR Q1区论文2篇,Q2区论文2篇;发表国际会议论文1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项。
题目:柴油及大分子量碳氢化合物中低温自着火特性的试验与反应动力学研究
作者:于亮 指导教师:吕兴才
论文介绍:
论文选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论文针对柴油以及大分子量碳氢燃料中低温自着火研究的不足,通过设计先进的加热型快速压缩机平台,率先对中国柴油及其重要组分、多组分模型燃料的中低温自着火特性开展试验研究,揭示了它们的自着火特性,发展和验证了它们的反应动力学机理,为先进发动机的着火和燃烧调控以及高精度燃烧数值仿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作者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7篇为第一作者,1篇为共同通讯作者),其中10篇论文发表于燃烧领域专业期刊Combust. Flame和Proc. Combust. Inst.;获2018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9年吴仲华优秀研究生奖、2019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上海交通大学三好学生、学院第二届研究生“学术之星”等荣誉。
论文题目:吸附系统的热力学和(火积)流分析方法研究
作者:徐圣知 指导教师:王如竹
论文介绍:
论文选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和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论文以吸附储热、制冷和热泵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吸附系统的热力学和(火积)流分析方法研究,提出了适用于一般热力系统的(火积)流分析方法并导出了(火积)流图形化分析工具温度-热量图,解决了以往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分析工具和夹点分析方法的应用局限,并且率先将(火积)理论的应用拓展至吸附领域,建立了能量转换系统的热力学分析方法体系,实现了制冷热泵系统的能效提升。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Ener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等国际期刊上发表 SCI 论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JCR Q1区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获得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牛顿基金、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年会优秀论文奖、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特别贡献奖、学院研究生“学术之星”等荣誉。
论文题目:相变浆体流动传热及光热转换机理研究
作者:马非 指导教师:张鹏
论文介绍:
论文选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围绕相变浆体的流动传热和光热转换机理开展研究。论文建立了适用于不同类型相变浆体的通用数学物理模型,揭示了相变浆体流动传热过程中各物理场之间的耦合作用机理,深化了对相变浆体非均匀固液两相流动和热质传递规律和机理的认识;提出将相变浆体应用于直接吸收式太阳能集热器的构思,使得相变材料同时具有集热、储热与换热三种功能,探索了相变浆体的光热转换机理,为将其应用于太阳能光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Energy、Applied Energy、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和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等国际期刊上发表 SCI 论文 10 篇(一作论文9篇),其中JCR Q1区论文 9 篇,Q2区论文1篇,参加国际国内会议并发表论文7篇;获得优秀博士新生奖学金、丰田纺织奖学金卓越奖和一等奖、夏安世教授-三花奖学金、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