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citygroup太阳官方网站
[上海政务网]上海交大燃气轮机研究院和智能制造研究院:解决我国燃气轮机重大技术问题
发布时间:2016-06-07
在上海临港地区北面,新建起了上海交通大学燃气轮机研究院和智能制造研究院———这一切,都是为了建立国家基础研究设施平台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基础研究大平台作准备。这是由清华大学牵头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电气集团尚在积极争取的重大项目。
“一旦清华大学牵头申请的这个大平台得到批准,将汇聚国内外所有与燃气轮机产业研究相关的专家,建成一个设立在上海的对全国乃至全世界开放的基础研究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燃气轮机研究院名誉院长翁史烈教授告诉记者。
打通人才围墙,形成大科学团队
几年前,前GE航空力学首席工程师王安正怀揣着建立一个国际化研发、合作平台的理想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如今,他的理想正在实现。他领衔的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研发团队,开展了商用航空发动机基础研究技术途径的规划,制定了五项卓越工程中心建设计划以及相关核心试验装置建设计划,还参与了规划布局上海市高端制造业转型战略及地面发电用重型燃气轮机的自主研发。
燃气轮机技术是困扰我国能源和航空航天以及航海等领域的核心动力技术,但在世界燃机制造商技术竞争和市场合围的大背景下,如果仅靠国内某个研究机构或某些企业单打独斗很难取胜。“你很难想象,单单是燃气轮机的叶片,它在运行时温度会达到摄氏1700多度,而最耐高温的材料在摄氏700度时就会发生变形。这意味着,燃气轮机的研究不仅涉及材料、动力学、热处理研究方向,还牵涉到流体力学等相关学科,更不用说要在工程中实现了。”翁史烈说。
自从2011年我国确定了“燃气轮机”专项,即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两大专项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电气集团、东方电气集团等纷纷成立燃气轮机研究院。上海的一些地方高校,也有着与燃气轮机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研发力量。
如何把这些研究力量整合起来?上海产业界和学术界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
“我们的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平台建成后,第一件事就是打通产业和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人才之间的流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党委书记、航空发动机研究院院长杜朝辉教授介绍,除了引进一批企业里的研发骨干,还引进了大批海外年轻学者,包括美国俄亥俄大学的彭迪、英国利物浦大学的施圣贤、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的杨明阳等,还有一批来自德国研究机构的学者。为此,上海交大特地设立了人才“特区政策”———凡是加入研究院的产业界学者,只要达到教职的标准并且参与人才培养,学院将提供教职;达到一定的标准,入职就是长聘教职。
2015年,上海市政府还与清华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共同推进燃气轮机、高温气冷堆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进程。目前,清华大学已在张江地区建立了研究院,一旦项目审批成功,将形成一个包括全国几乎所有有相关研发能力高校的大科学团队。
让研发平台成为科创政策试点基地
燃气轮机的研发不仅需要基础科研,还需要产业配套。而临港集团是高端制造业聚集的地区,商用航空发动机集团的研发中心以及重装产业基地都在附近。
燃气轮机的基础研发成功,还需要进入实用。就在几年前,我国自主研发成功的重型燃气轮机由于缺少试运行单位,闲置了很长时间,直到去年才找到了南方一家电厂试机。“测试过性能以后,现在又挂机在生产基地了。如果单单是研发而不能进入实用阶段,产品的性能根本无法提高,更不要说实现技术上的超越。”翁史烈告诉记者。而此次将燃气轮机的研发平台设在高端制造业集聚的地区,也是为了实现基础研发和产业的联动发展———让基础研发推动产业发展,而产业发展再反过来推动基础研发的进展。
据介绍,上海交通大学还在附近设立了智能制造研究院,为燃气轮机的研发提供支持。按照规划,上海交通大学将在6月30日前,实现包括高端装备、精密加工、航空航天制造等研发平台的整体搬迁,这既是为了推进智能制造研究的发展,也是为了配合燃气轮机的研发。
“这里将成为我们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院长、燃气轮机研究院院长奚立峰教授告诉记者,像这样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对于目前我国科技创新所需要的大科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他说,燃气轮机的研发设备是一笔巨大的投入,因此一定要成为协同创新的开放平台,在设施研制和高端人才培养、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以及科研经费管理、科研人才聘用等方面形成新突破。
来源:[上海政务网] 2016.6.3 上海交大燃气轮机研究院和智能制造研究院:解决我国燃气轮机重大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