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暨研究所成立揭牌仪式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国安、生态环境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主任冯建平、上海市核电办公室主任陆海宾、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何源、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郁杰、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余红星,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蒋兴浩,以及来自国内核能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兄弟院校等60余家单位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共话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前沿发展与未来布局。会议由suncitygroup太阳新城官网院长杜朝辉、党委书记胡永祥共同主持。
蒋兴浩指出,全球能源结构正加速向清洁低碳转型,核能作为稳定高效的清洁能源,在推进国家“双碳”战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拓宽核学科研究方向,suncitygroup太阳新城官网成立核能工程与核技术研究所、核能科学与核安全研究所、核燃料循环与核材料研究所,旨在推动核学科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打破学科壁垒,搭建成果转化的桥梁,推动高校与企业精准对接,为我国核能事业贡献智慧,共绘发展新篇章。
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我国核能发展的前沿技术、创新实践与未来方向。国家电投集团首席科学家、“国和一号”总设计师郑明光以“先进核电技术创新助力清洁低碳转型与科技强国建设”为题,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铀业总工程师苏学斌以“先进原地浸出采铀技术与展望”为题,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霞浦核电总工程师张东辉以“快堆技术与核能未来发展”为题,中广核研究院自主燃料战略专项总设计师李伟才以“中广核核燃料自主化之路:进展与挑战”为题,分别作主旨报告。
会上为郑明光、张东辉颁发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客座研究员聘书。
附:上海交大核学科发展历程简介
为响应国家发展原子能技术、保障卫星上天等战略需求,1958年交通大学组建工程物理系设核反应堆等3个专业,成为国内首批创建核专业的高校之一。交通大学核学科的专业历经多次调整,始终坚持服务我国核能重大战略和核工业建设需求。20世纪70年代,参与筹建上海核工院,全力支持了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秦山核电站(“728”工程)建设。进入新世纪,承担国内首个核电领域“973”计划项目,完成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重大专项CAP1400技术开发关键试验,牵头研发我国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厂核设计与安全分析软件。2006年成立核科学与工程学院。随着国家核电战略的深入实施,成立上海核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核能装备测试验证中心等联合科研和实验基地,获批核动力系统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经过多年的发展,核学科现设有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专业(国家一流),核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学科授权博士点、核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核安全与系统仿真、反应堆结构材料、核燃料循环与核化工、核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核动力关键装备、核反应堆物理等研究方向,研究成果获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为国家核能行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